但之后始终处于停滞状态。
现在一律都是在劳教所劳教,忽略了劳动教养对象的特殊性。防止腐败有三个层次,不愿意腐败,不能腐败,不敢腐败。
比如说吸毒的,按照《禁毒法》这是可以隔离戒毒,采取违法行为矫治的;再比如说反复嫖娼卖淫,这也可以采取劳教措施,还有就是流窜作案、结伙作案、多次作案,屡教不改的,这些较为严重了,也可以采取劳教措施。即使在法治较为完善和发达的一些国家,对于一些特定人群也是采取保安处分或者是教养措施。来源:南方都市报 进入 马怀德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劳教制度 政法改革 。比如说司法公开,执法公开,这些制度就可以避免他在执法过程中的暗箱操作,也可以避免滋生腐败。第二就是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,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司法要透明,执法要透明,要允许老百姓对司法的裁判评头论足,说三道四,要允许社会对执法行为进行评论,进行批评监督,行使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,在强大的社会监督、舆论监督的一个背景下,司法机关、执法机关的行为就会更为谨慎,更为规范,从而避免产生各类腐败现象。
政法会议此番也提出了改革信访制度,那么应该往何种方向改呢?马怀德:信访制度改革是四大改革中的第二项改革,信访的问题在哪里?一个是功能错位,本来信访制度是党和政府设置的听取民意,反映民意,是一个信息收集的渠道。南都:这次还提到了司法运作权改革,在以前的政法工作会议中并没有作为重点改革内容,你觉得这次提出司法运作权改革有什么意义?马怀德:司法权运作是新的改革内容,实际上和前一段时间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确保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有关系的。人人都应养成审判管理文化自觉。
而要理清各种关系,其中就少不了统筹这项本领。再健全的制度,再优秀的文化,如果没有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也徒有其表。从 2011 年质量评估情况看,全市法院调解率、申诉率、执行标的到位率等 7 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这表明全市法院在审判质量、审判效果上还存在很大差距。少一些拔苗助长,多一些厚积薄发。
要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。要坚持一以贯之、一抓到底,凡是认准的目标,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,确保抓一件成一件、成一件带一片。
制度依赖于外在监控,文化主要靠内在自律。只有掌握了先进的、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,才能下活审判管理这盘棋,才能开启审判管理科学发展的大门。出处:《人民司法》2012年第13期 进入专题: 司法政绩观 。一些法院不在执法办案上下功夫,一门心思在审判数据上做文章。
任何优良审判管理文化的形成,都是一个从制度到文化,再建新制度、再倡新文化的过程。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,要求我们必须时时保持清醒头脑,坚持围绕审判来加强管理,以办好每一起案件、抓好每一个审判细节、做好每一个当事人的辨法析理工作,来提升实实在在的审判质效,赢得令人心悦诚服的好评。要多动脑筋、多想办法,把公正司法作为审判管理的重中之重,积极探索新思路、新方法,发挥好审判管理的监督、管理、指导作用,不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成为一句空话。打造优良审判管理文化,终极目的就在于使每一个审判工作人员都能在潜移默化之中,将公正、高效、廉洁的司法理念,为民、利民、护民的司法作风,寓于每一个审判行为,融入每一个审判细节,养成良好的审判管理习惯,形成高度的审判管理文化自觉,产生独有的审判管理文化自信。
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对称,健全审判信息的收集、加工、处理、公开机制,保证管理信息客观准确、公开透明,方便法官更加清晰地评价审判活动。人民法院置身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前沿,身处维护社会稳定的敏感地带。
事实上,两者相互包容,共同促进,同处一个过程。要继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,增强人性化设计,让一线法官感受到信息化之便,享受到网上办案之利。
个别法院目标考核虽然排名比较靠前,但社会评价却并不理想。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,管理是审判质量的安全带。围绕便民抓管理,进一步完善立案窗口和便民诉讼网络服务功能,利用互联网为司法便民注入新内涵,打通网上司法为民通道,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规范审判管理,拉近群众与法院之间的距离。既要善于研判审判宏观态势,发现问题与不足,及时提出意见、建议,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服务。法官作为最广泛的审判管理责任主体,要加强自我管理,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,将公正、廉洁司法化作个人的思想准则和自觉行动。审判管理责任不仅要入脑入心,更要知行合一。
比如企业生产流程管理,相比于审判流程管理,都是一步步、一环环、一段段,大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既要协助审判委员会、院领导开展好对全院审判工作的一级管理,又要协调各审判业务庭认真做好部门内部的二级管理,还要配合人事、政务管理部门开展审判资源配置、法官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,变独角戏为大合唱,形成管理合力,发挥整体效能。
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,要求我们不仅要强化管理,还要反哺社会,让广大民众切身感受到审判管理带来的公正与高效。一把手的认识是否正确、态度是否端正,对一个部门或地方的施政影响至关重要。
一起小小的案件,处理稍有不慎,就有可能引发舆论的滔天巨浪。分管院领导作为审判业务条线第一管理责任人,应当善于管理、勤于管理、精于管理,以审判业务条线审判质量的提升,为全院整体审判质效贡献力量。
无数经验教训表明,有了高度的责任意识,再艰难的历程也能高歌猛进,再危险的环境也能笑看风云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。个别法院将审判与数据管理本末倒置、舍本逐末即是例证。每一个法院人都应当自觉地承担起沉甸甸的审判管理责任。
当前,一线审判人员办案任务繁重,承受的压力很大,审判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。推及法院工作,审判管理也是一种服务,必须寓服务于管理之中,将服务贯穿管理全过程。
必须围绕薄弱环节,分析原因,厘清思路,严格目标,分解任务,确保弱者不弱,优者恒优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审判管理的应尽之责。
审判管理责任不落实,司法产品有问题,损害的却是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,所以毫不夸张地说,审判管理责任大如天。四、人人都是审判管理责任人正如企业有生产管理责任,法院当然有审判管理责任。
审判管理绝非急功近利之事,实乃韬光养晦之功。又要善于明察秋毫,见微知著,于青萍之末见风生水起,在萌芽之初未雨绸缪,确保参在点子上,谋在关键处。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,要善于及时找准症结,开出良方,力求药到病除,标本兼治。这种背离现象值得深思。
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对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,要善于把忠诚、为民、公正、廉洁理念植入审判管理文化中,使其深深溶入重庆审判管理的血脉。个别法院甚至铤而走险,不惜弄虚作假等等。
人民法院在审判管理活动中,应当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,加强审判管理服务职能,改进审判管理方法,强化审判管理责任,培育优良审判管理文化,实现司法审判工作的科学发展。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,要求我们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,把工作做到细处,大巧若拙,苦练内功,潜下心来做老实人、干老实事。
二、审判管理的本质属性在于服务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:领导就是服务。围绕高效抓管理,加强审判流程管理,科学配置资源,尽最大努力把案件办得更快些,让公正来得更早些,真正想当事人之所想,急当事人之所急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